我大學的時候系上的活動幾乎沒怎麼參加,除了大二加入了系學會短暫編過一陣子的系刊外(有些人可能連有系刊這回事都不知道,因為開辦成效不彰就停刊了),真是寥寥可數。要讓高中生知道自己選擇化工系是對還是不對的選擇我覺得挺難的,近一兩年看到部分學長們讓高中生透過「體驗營」的方式了解大學各科系的做法據說迴響熱烈,然而若不是已經「深陷其中」恐怕難窺箇中滋味。不用說期末考前,典型化工系學生從期中前就可能開始不間斷的報告考試輪迴。我還記得大一時曾自信滿滿說讀了這個系可以和電機資訊的人聊程式,和土木機械材料的人聊各種力學和控制理論,和化學系的人討論反應和結構,甚至也可以和醫學院的人聊身體內物質傳輸的方式,然而這樣的flexibility是用時間和精力換來的。光是以實作面的實驗課論,昨天看到學弟妹分享四年下來做了一百多次實驗,如果平均一次要花四小時,寫報告的時間四小時,就花了八百多個小時在實驗課上,結果才算十出頭個學分,還有一百三十個學分要搞定才能畢業,現在想想還真不是開玩笑的,在我打這篇文章的同時可能還有許多人偷偷抱怨著呢。
今天經過台北車站補習街又想到無數國高中的孩子們每天如何在一整天的學校疲勞轟炸後還要趕到這裡繼續填塞那些不知道用不用得到的「知識」(我很不想用這個詞,因為那些可能都不是自己想吸收的東西,遑論內化),真的是可憐極了。上大學對許多人而言可能是一個解放的開端,但對化工系的人可不是這樣。我個人認為學一項東西的動機太重要了,「如果我只是為了畢業才去學某個東西或把某個東西搞懂,絕對不夠支撐我走下去」。大一大二什麼東西都好新鮮,到大三專業科目來了,卻使我迷失,還因此去找我的導師喝了幾次咖啡談談,他講了什麼我忘了,總之我撐到了現在還跳入了化工博士班的火坑。我在他身上看到一種氣息,是一種既然選了就不後悔的氣息。掙扎是好事,那代表你已經試圖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曾聽某人說過化工系就是有這樣的魔力,有些人最後找到了自己真正所愛,即便不是這個老本行;有些人像我導師那樣就順勢唸下去,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好像有些事你做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不喜歡也沒關係,至少不能後悔,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新的契機。或許有些科系並不是你當初想的那樣,也難保你念了那個系不會有和唸化工系一樣的掙扎。
化工系到底在學什麼已經是被問到爛的問題了,去google就可以找到不少不錯的解釋。整個大學四年下來學了哪些東西很難三言兩語講完,跟許多拿卷又有豐富課外生活的人比起來我可能沒有資格談時間管理(我都拿來念書了...),我只知道我學到了我想學的東西,我盡量靠自己的力量把作業和報告寫完,我經過了許多掙扎思考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行,然後我不後悔。找資深的學長姐或信任的老師談談,「研究」一下他們講的對不對,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