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還記得國中數學補習班的老師常會在課堂上趁我們在複習時閒聊,他說等等你層級爬得越高,要讀的書看起來就越薄,理由是當你試圖了解那本書裡面的一句話,必須要讀遍更基礎的專書,而那些專書的厚度加起來遠遠不是你能想像的。
博士班除了做研究還是要修課。隨著研究的要求越來越多,已經無法像以往捧著一本教科書反覆啃並做習題了,只想趕快把它們搞定,有過就好。這學期最後一門必修課進度比上學期還要趕,內容又更加艱深,作者剛好又是系上的大咖寫的,每個小章節幾乎都可以找到一到兩篇論文對應,本身就像磚頭那麼厚的書讀起來頗為吃力,看著書背一位推薦者覺得這本書極為易讀不禁嗤之以鼻,一段論證的推導人家用了一整篇論文的篇幅去寫,誰能期望有人能用三言兩語就把推導寫的一清二楚?一道又一道方程式間作者只說It’s not difficult to show that...實際上呢?不用明言心裏有數。如果不是要求每個論述都go through,那本書也是有可取之處的。那門課的聖經教科書從大二讀到現在還是我認為編排最清楚的,唯欠缺深入方法論的探討。大概也是這學期讀的書比較近代,有很多新方法被發展出來,內容自然也高階一些,以往覺得化工科學也就這樣的我不禁對幾十年間無數天才的心血結晶讚嘆著,暴力解也有更典雅的方法可以代替,只是要懂它們就如先前所說需要大量閱讀了。教那門課的先後兩位老師做了統計要大家決定跟自己研究比較切身相關的內容,沒想到最基本那門課要涵蓋的範圍反而是大家最不想碰觸的,最終老師當然也有教它們的理由,然而光是有最基本的理解就非常困難,遑論能把它們用在自己的論文上。所以很多人抱怨著化工學了一堆東西最後卻什麼都不會也是有一點道理了。真要比較現在的學習與唸大學時有什麼不同,只能說現在像在爬喜馬拉雅山,而以前只是在陽明山健行吧。現在要學習有很多機會,有些是被逼著學的,有更多是自己要找動機學的。學校有時候會請某種新儀器的廠商來演講,並提供簡單的午餐給大家吃。講著再跟學校同仁調查大家用那種儀器的意願並商量要用哪種規格。如果你無法事先對自己的研究有哪些需求很了解的話,又或者對學校的活動漠不關心,自然就喪失了一個可以讓自己做研究更簡單的機會。覺得自己無法像上大學以前天天上一整天課還可以晚上去補個習,隔天早上又早早起床做事。看過有人說在台灣上大學前逼得緊,上大學後就放鬆了,甚至有人從此委靡不振。其實兩著本質上就不一樣了,上大學後還有生活要顧,學習也不是被動聽講而是要主動發掘。到國外後發現當地學生的執行力遠比自己高了一截,我本身又很急性子,想做什麼改變發現進展緩慢又渾身不舒服。有時事情做到一半腦袋會浮現在台灣快活時的剪影,不禁想打醒還沈浸在舒適圈的自己,內心的衝突每天都在上演。可是山都爬到一半了,哪有退下來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ightfan50 的頭像
    brightfan50

    Mr. Fan的生活隨筆

    brightfan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